欢迎来到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体育艺术部!返回主站

课程介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介绍

发布日期:2021-03-08 23:58:18 作者: 浏览:

课程代码:G110700112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

开课部门:体育艺术部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分:2

学时:34

授课对象:大一新生

考核方式:考查

1.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4)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 教思政厅〔2011〕1号)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

(7)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

(8)《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

(9)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                     

2.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2.1课程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院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宗旨,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指导大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择业、职业心理、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化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健康成长;指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引导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

2.2课程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1)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

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2)培育并滋养学生心中的沃土——探寻心理成长的途径

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体验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问题讨论、知识讲述、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及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前期课程: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心理健康类课程。有注重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意识,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后期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相辅相成,心育工作辅助德育工作的开展。

4.课程的教育目标 

4.1课程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能从容地应对生活。

4.2课程具体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

(3)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4)思政目标:

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较强意志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5.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学习项目                       学时  建议教学形式

1心理健康导论                         4讲授、团体辅导

2完善自我意识                         4讲授、团体辅导

3完善自我人格                         4讲授、团体辅导

4学会情绪管理                         4讲授、团体辅导

5和谐人际关系                         2讲授、团体辅导

6调节学习心理                         2讲授、团体辅导

7解读恋爱心理                         2讲授、团体辅导

8调适网络心理                         2讲授、团体辅导

9应对挫折与压力                 4讲授、团体辅导

10大学生职业心理                 2讲授、团体辅导

11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                 2讲授、团体辅导

12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2讲授、团体辅导

6.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详见课程标准)

7.教学基本条件

7.1对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7.1.1团队规模:

本课程拥有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学团队。专职教师不低于2名,师生配比不低于1:4000。具备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三级及以上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均有独特的咨询风格和各自擅长的咨询领域,且都兼顾教学、咨询和指导学生实践,有利于在教学中全方位分析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保证了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

7.1.2课程负责人要求:

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二级及以上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心理咨询经验。

7.1.3教师能力要求:

专职主讲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认证,能综合运用各种教法设计课程的执教能力。兼职主讲教师应具备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职业认证。

7.2对教学硬件环境的基本要求 

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门的工作场所,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基本上满足了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心理咨询场所设有预约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测量室以及宣泄室;

(二)配备了电脑、办公桌、沙发、打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

(三)配备有心理测试与统计软件,放松椅,沙盘等专业设备。

7.3对教学资源的基本要求 

(一)硬件条件

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案例、材料要及时更新)。

2、教学资料、教辅材料、音像资料。

3、团体辅导专门教室

4、心理咨询室及心理咨询师

(二)师资条件

1、重视任课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的合理性,逐步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队伍。

2、新进入教师严把学历和能力关,必须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国家三级以上咨询师执业资格证书方可。

3、咨询室教师必须不定期参加全国、省的相关培训,争取到其他高校学习培训,争取访学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咨询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咨询室教师必须准时参加教研室活动,新任课老师必须通过试讲、集体备课、“老带新”等环节后,方可执教。

5、团体辅导教师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获得证书、或具有国家三级以上咨询师资格证书、或组织指导过团体咨询活动的老师,并且要求通过试讲。

6、要求咨询室教师每学年发表一篇论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每学期教研室汇总一次教师参加科研项目的情况。

(三)推荐参考教材

授课选用的教材:王灿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李斌主编《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  杨晓燕、张海涛主编   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   2011年6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  徐玲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8年4月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开发

根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参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件,专人负责制作适合高职院校教学需要的基础课课件。

2、购买相关音像资料,充实和丰富教学手段。

3、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相关平台,及心理测试网络资源。

8.其它说明     

8.1学生学习基础要求

(一)授课对象

我校全体大一学生

(二)知识基础

1、入学成绩低,知识基础薄弱。

2、 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很少。

(三)学生特点

学生优点:尊师、认真、对大学充满新鲜感。

学生不足:完成高考以后、缺乏学习动力、上课不愿互动。

8.2考核评价

8.2.1评价的目的

本课程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健康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不同教学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8.2.2评价的模式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写出记录,作为评价的教材。

2、作品分析。作为教材内容,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学习体会、个案分析、心理日记等),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定,通过学生的作业对其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进而评价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特别让学生评价自己是否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后,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情况、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提高和改善。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互相评价,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心理测量。使用心理测验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通过心理测试(后测)与实施前的诊断性评价(前测)相对照,考察在前后测之间学生心理素质变化的差异性显著性,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评定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情况的影响。

8.2.3考核与评价主要内容

本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等能力,课程考核形式不必拘泥于试卷形式,结合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课堂考勤10%,缺席(包括旷课,请假)1/3以上者不得参加终结性考查;平时个人与小组作业占30%;期末采用百分制纸笔考核,期末考查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