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文化基础部!返回主站

第三轮早会分享 冉宏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意识与中医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意识与中医养生

思政部(文化基础部) 数学组 冉宏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与严峻考验。中医药借鉴历史上防治瘟疫的经验,以扶正祛邪和辩证论治方法为基本,全方位、全过程参与防控救治。事实证明,由于贯彻了“中西医并重”基本方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彰显了“中国式办法”的特色和优势。也让人们看到了古老的中医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光芒和价值。

古语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是为人子女者还是为人父母者,都应当懂一点中医,不然的话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孝,如何慈。同时,中医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学习中医,也是为弘扬中医文化尽一份力。

今天,我们一起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意识与中医养生。“和”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更是“和平”的“和”,是抛弃征战,谋求共处的“和”,是珍视生命、痛恨流血的“和”,是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的“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几十名演员摆成的“和”字,通过电视直播,向全世界传达出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中庸、崇贤德、贵合一、恶党争的民族文化心态。“中庸”即“用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认为,如果能做到中与和,便能生机勃勃。可见,中庸之道就是在过与不及之间选择“中”,但并非绝对的中间点,而是“时中”,涵盖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等思想。

(二)“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

在处理邦际交往与国际关系上我国自古提倡睦邻友好,“协和万邦”,而反对暴力与战争;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事方面提倡温和、谦和、和气、和顺、和睦、和颜悦色、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历来受到人们的强调与推崇。

(三)各种关系的失和是产生病、乱的原因

邦交关系的失和产生战争,国内关系的失和产生内乱。人类产生疾病的两大主因缘于人际关系的失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和。中医称致病的社会因素称为"内伤七情" ( 即人的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将致病的自然因素称为“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四)养生、治病与治国同出一理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灵枢本神》中提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即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顺应四时寒暑气候的变化,调和喜怒而安定起居,节制阴阳之偏而调谐刚柔,这样才不至被虚邪贼风所侵袭,可以健康长寿。

(五)“致中和”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身肢体的养生,以至七情的溢泄,都要中正和谐,符合常理,才能各得其所,以致寿久。”对此,南梁的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教诫人们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久视,形不过用,精不过欲,体不过疲,情不过纵,心平和而不失中正,方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让更多老师走近和了解中医文化,为了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为了弘扬中医文化。

冉宏炜

3月29日


Copyright © 2019-2023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