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教每年为新农村培训农民50万人次
发布时间:2015-01-26
培养一批农村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市长王歧山指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把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为建设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上。
王歧山强调,今后几年北京要特别重视发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从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出发,把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北京市提出,到2010年,要使京郊农村劳动者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提高到10%,具有高中和中职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提高到50%左右。郊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2万名以上。同时,大力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5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使京郊80%以上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都能掌握一至两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并具备信息采集和经营销售的基本知识。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市提出要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农村普教、职教和成教的“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启动《培养和造就首都郊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郊区各类职业院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地区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农村中、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改善郊区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结构和技术结构。要在继续推动“绿色证书”等实用技术培训和实施科教兴村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实现科技入户;重点开展以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对30%以上的农民进行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主法制以及文明生活等教育。
北京市还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在加快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每年培训10万人次,实现5万农业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民脱贫致富。
记者从会上还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将达50亿元以上,其中支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支持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资助郊区农民培训和迎奥运市民素质提高培训、创建学习型城市项目补贴等30亿元以上,支持重点职业院校校舍基本建设20亿元以上。同时,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市级和区县财政每年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不低于30%的经费用于支持市属重点职业学校、区县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教育中心以及农村劳动者培训的发展。
北京市还将建立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市和区县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第一、二产业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相应生活补贴政策,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