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类型结构的发展变化和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发布时间:2015-01-26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科学指导下的生产技术的发展,而生产技术要由人掌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反映着人们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体力劳动者,只有实现智能化,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才能不断促进所掌握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于脑力劳动者,在学术研究中愈来愈依赖技术装备的支持,研究的内容愈来愈深入到技术领域,从而愈来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例如当前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形成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差距逐渐缩小,形成人才类型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教育结构与人才类型结构相适应,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受到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整个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的制约。
    一、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体力劳动者愈来愈智能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力劳动者的智能化从来没有停顿。早期的劳动人民大都是文盲,工业革命后,他们开始接受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18世纪出现了针对工人的讲习所和讲座,19世纪初开始有结合文化学习的小学阶段职业教育,以后到初中阶段,19世纪后期再到高中阶段;到20世纪中期,出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有些国家更出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学制,出现了“知识分子工人”称号,与传统的脑力劳动者更加靠拢。
    (二)工业革命后,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逐步形成新类型的“中间人才”,构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类型结构
    大生产出现后,随着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际,使脑力劳动者分化为学术型和工程型两类人才。工程型人才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并能应用于生产实际,还必须了解本专业范围内体力劳动者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因而成为学术型人才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中间人才。20世纪初,科学原理进一步应用到技术领域,使体力劳动者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早已存在的,通过劳动者反复实践取得经验的“经验技术”;另一类是新形成的,人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掌握的“理论技术”。于是,原来的体力劳动者也分化为两种类型,即:掌握经验技术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和掌握理论技术为主的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人才。
    (三)20世纪人才类型结构的形态开始从金字塔型转变为菱形
    人们一度认为金字塔型是人才类型结构的永恒形态,但在20世纪后期,金字塔底部的大量文盲和无技术体力劳动者首先发生明显变化。他们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大量减少,有些发达国家的文盲和无技术工人都已降到5%以下,从而使人才类型结构形态从上端小、底部大的金字塔型转化为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
    (四)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劳动力会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一个产业
    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次不同产业间劳动力的大转移。第一次起始于原始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从事第一产业)。终于形成以农业劳动力为主的农业社会。此后,又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各种手工业者和商人等社会群体,虽然劳动力的主体仍是农民,但为今后发展到工业社会播下种子。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后劳动力由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转变为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人。第三次转移是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服务业的第三产业。
    从美国的经验看,不同产业间劳动力的转移并不全是一个渐变过程,都有一段快速变化的高峰期。在20世纪初期,美国大量农民涌入工厂;在20世纪末期,又出现成批工人转入服务行业的高峰期。出现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发展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原有产业的劳动力出现富余向外转移;当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时,就出现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例如,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对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大,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快;此后,当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现代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进行农业技术的全面改造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形成大批富余农业劳动力快速转向第二产业。到20世纪末期,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于是,原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大量富余并快速转向从事服务业的第三产业。据美国商业部统计,在1997年,美国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合计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5.6,其中,农业仅占2.6%,制造业占16.1%,其余6.9%为建筑业和矿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74.4%。
    (五)邻近类型人才之间出现界线模糊和近年来出现跨学科、跨技术复合型人才,说明体脑差别的缩小与消失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
    邻近类型人才界线模糊,具有既要区分人才类型又有分不清的特点,恰好反映了体脑差别缩小的总趋势。这种既要区分又分不清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已经得到体现,表现为两类教学计划所设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既有明显区别,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又有某些课程间的交叉融合。
    复合型人才是近年来又一个发展趋势,这是生产技术跨出单项技术领域、跨出单项学科领域的结果。这类人才既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又反映了体脑差别缩小的方向,今后必将有更大发展。
     二、解放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随着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分,我国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入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
    技工教育培养以经验技术为主的技能型人才,教学计划以生产实习为主,着重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经验技术;中等专业教育培养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的技术型人才,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专业理论,着重专业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应用。两类教育各有特色,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当时世界上,培养技术型人才是一种新学制,我国几乎与发达国家在同一时间建立,比英国还早了8年。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层次的逐步高移 
    我国1951年确定的学制有相当于初级中学私高级中学程度的两个层次,1953年规定初中阶段学制停止招生。此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学习年限都有延长。1963年,中专校试招高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二年或二年半。1980年起,全国办起了100余所招收高中毕业生的职业大学,1985年,成立了3所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三)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转移正值高峰期
    据今年4月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称:我国有农村劳动力4.8亿人,其中1.6亿从事乡镇企业及其牲非农产业,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林牧渔业需要0.2亿,合共1.7亿,还富余1.5亿,而且每年还要平均增加劳动力600万。这几年,每年转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1000万以上,不论提高农业技术还是转岗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很重。而且,即使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压缩到1.7亿,在全国劳动力所占比重仍在20%以上,与美国的2.6%相距甚远,因此在今后10年左右时间内,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积聚一定力量,为发展农业服务,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服务。
    (四)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有新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或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之间都出现某些界线模糊迹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量也逐渐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类型结构发展变化的特点。但短期内人才分类不可能有根本变化,因此,仍须继续强调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这两类职业技术教育各自办出特色。
    (五)人才结构形态不合理
      目前我国劳动力中从事农业劳动者占一半。无技术工人比重很大。因此,人才结构形态仍呈金字塔型,短期内很难转变为菱形。

  三、本世纪内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
    (一)职业技术教育将愈来愈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完结,人才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也永远不会完结。为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从两个方面向前发展。第一是继续提高学制层次,例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生学制;第二是发展继续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继续教育规模将不断扩大,接受继续教育人数将远远超过接受学历教育人数。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如此。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种多样,学校无法全部满足,加上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多种多样,由此形成的总趋势是:学历形式的学校教育愈来愈起到打好专业技术基础的作用,而成才的教育愈来愈依靠多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这些继续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由于对农业的技术改造进展较缓,到本世纪初出才出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高峰期,比美国晚了整整一个世纪。预计这个高峰期在本世纪20年代中叶将告一段落,此后转入正常转移,但从第一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劳动力的转移将逐步加快。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我国现有工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40左右,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的高峰期大体要比美国推迟半个多世纪,可能出现本世纪的中后期(沿海发达地区可能快些)。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集中力量应对农业劳动力大转移的同时,要注意大力提高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注意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特别是培养各项专业服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三)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转移高峰期的过去和无技术人才的逐步减少,我国人才结构的底部将大为缩小,人才结构形态将逐步由金字塔型转为菱形
    预计这种转变比发达国家推迟半个多世纪,可能在本世纪上半个世纪内完成。在这以后,低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低层次的短期培训,将逐渐减少,甚至绝迹。中、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将加快发展。
    (四)人才类型仍将独立存在,但人才的规格要求和比例结构都将发生很大变化
    预计本世纪内我国仍将保持20世纪形成的四种类型,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其中后两种人才由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这是由于现在这四类人才相邻近的两类之间都存在界线模糊现象,不可能再增加新的中间人才。在本世纪内,虽然四类人才的规格要求和比例结构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但各类人才仍将独立存在_极少合并的可能。技能型人才可能是变化最大的一类人才。在本世纪前50年,随着无技术工人大量减少,技术工人变换工作岗位的情况将愈来愈频繁;一部分技术工人的工作将被技术员所代替,如像在钢材轧制的自动生产线上,原先的轧钢工人已被计算机前操作的技术员所代替;还有不少技术工人转向第三产业或更高的技术岗位。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技能型人才总人数的减少,但他们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首先,高级技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他们的作用在相当时期内很难由其他类型人才代替,更很难靠机器代替他们的工作(目前机器只能复制高级工的制成品)。至于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所从事的生产或服务劳动,目前能通过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力的仅是极少数,但今后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所占比重将逐步减少。本世纪末可能出现的趋势是:高级工的比重愈来愈大,而初、中级工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高级工所占比例仅为3.5 %,发访国家是(20-40%),初、中级工队伍庞大,因而必须明确:即使到本世纪末,技工教育仍是必要的,不能忽视。
    技术型人才在劳动力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这一方面由于很多原来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实现智能化后改由技术型人才担任,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发展后,原来由工程型人才担任的设计、管理等工作也有一部分采用信息技术,改由技术型人才担任。因此,国外有些学者预计,今后技术型人才有可能成为劳动力的主体。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有较大发展,但中等专业教育(含部分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高中)近年出现萎缩,有些地方甚至把中专校改为培养技术工人。实际上,由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和设备结构差别很大,中专校培养技术工人的质量还不如技工学校。而且,中专校所担任的任务今后愈来愈重,远远不能由高职和高专学校代替。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加重视,社会上将出现技术型人才严重紧缺。
    (五)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各种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本世纪的重要特点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已经出现跨学科、跨技术的新技术,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生化技术等,本世纪必然出现更多更新的突破。纳米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再生能源等新技术都将有很大发展。在20世纪后期发展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本世纪内各类新技术的结合将创造出更多奇迹。例如,纳米材料的应用将产生许多新型的器件结构,包括一些超微型结构,产生超微细的加工技术。开发出超微型计算机、超微型机器人等。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又一次根本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面貌。技术要靠人掌握,社会迫切需要掌握多类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必然趋势。为了应对这方面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要经常注意内容更新,还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提供多种沟通渠道,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学制,普遍采用学分制,提高衔接效益,使之能高效地培养掌握多种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在21世纪内,特别是上半个世纪,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论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工教育(含相关的职业高中),还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等专业教育(含相关的职业高中)仍有很重任务,但在下半个世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重可能逐步缩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会有更高更多的发展,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以培训为主的各种继续教育更将成倍地增长,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航菜单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