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推进“动态清零”平稳实施
发布时间:2022-10-14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0月13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疾控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就公众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回应。
“躺平”不符合人民至上理念 有的国家虽然每天新增很多新冠病毒感染者,但是已经取消了相关防疫政策,甚至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结束。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从全球视角看,当前绝大多数国家的防控策略由防感染转向防重症、防死亡和防医疗资源挤兑。多个国家普遍放松或取消入境限制;部分国家取消社交上的限制;一些国家不再实施集中隔离措施,不主动通过核酸检测发现感染者;从总体看,绝大多数国家仍强化必要的个人防护,强化疫苗接种。“从美国、日本等国家情况看,这些放松或转变,带来的是几波疫情冲击,甚至超额死亡出现。”梁万年说。 梁万年表示,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体现。同时,我国具有“动态清零”的条件和能力,包括组织动员能力、制度优势、集体主义精神、信息化技术、防控救治能力、物资保障能力等,这是一些国家所不具备的。“躺平”肯定会出现大量感染、大量重症、大量死亡,会使前3年防控成果前功尽弃,这不符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近3年,从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两个指标看,中国人受到疫情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截至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美国累计报告病例9526万余人,死亡逾105万人。中国本土累计报告病例100.9万余例,死亡5226人。中国本土的新冠感染率为每10万人口70人,是美国的1/483;中国本土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为每10万人口0.4人,是美国的1/785。 BF.7亚分支致病力未明显改变 近日,我国内地首次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BF.7亚分支。新毒株的致病力和传染力如何?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病毒发生变异是一种自然现象,新冠病毒在大量的自然感染人群和更大量疫苗免疫人群存在的情况下,变异速度明显加快。 “BF.7亚分支实际上是BA.5.2.1.7的缩写,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一种衍化分支。BF.7亚分支自9月被检出以来,在许多国家逐渐成为常见毒株,在全球的占比从9月下旬的3.5%左右增加到上周的11%左右。”董小平说,与BA.2、BA.5等其他奥密克戎进化分支刚刚出现的时候相似,BF.7亚分支呈现出了较强的传播能力,是否能够成为全球范围内下一个优势流行毒株,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此外,BF.7进化分支在致病力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变。 董小平强调,目前不存在修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证据和压力,“数月的实践证明,主要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在不出现新变异株、不出现毒株致病力明显改变、不出现现有疫苗保护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第九版防控方案仍可以满足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 接种疫苗者患新冠后遗症风险低 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了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最新情况。截至10月12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3785.1万剂次,覆盖13亿343万人,其中已完成全程接种的有12亿7171.1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45%、90.2%。60岁及以上人群完成全程接种的有2亿2786.5万人,全程接种人数占60岁及以上总人口的86.3%。 从国内外研究看,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些影响甚至是长期的。对此,吴尊友表示,新冠长期症状,又称新冠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10月表示,新冠后遗症通常发生在感染新冠病毒发病后的3个月内,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复后出现某些新症状,或者是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症状持续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反复发生,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来解释。 “从全球相关研究来看,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较广的健康问题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困难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吴尊友说,新冠后遗症常见于重症病例,但也可以发生在轻症病例,甚至无症状感染者中。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新冠后患后遗症的风险要低于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 吴尊友强调,预防新冠后遗症的最好方法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我国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是防范出现规模化疫情、预防新冠后遗症的最佳方法。 对违反“九不准”行为坚决督促整改 近期,部分地区出现“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的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收到了群众有关留言。雷正龙介绍,据统计,10月1日—12日,在“九不准”公众留言板上,群众反映情况占比较高的3项依次是: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占比36.36%),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占比26.61%),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占比17.39%)。 雷正龙表示,下一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将继续对地方违反“九不准”等疫情防控要求的做法,坚决督促整改到位。既要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更要竭尽全力服务群众,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积极发挥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作用,快速转办、核实群众举报投诉,强化跟踪督办,加强典型问题通报曝光,确保层层加码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 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中秋、国庆假期前后的一系列防控政策措施,明确执行时间为2022年9月10日—10月31日。截止时间将至,接下来是否延续这些防控措施?雷正龙表示,下一步,将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前提下,在评估措施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和病毒变异等因素,持续完善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