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赞上人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一、注释
1、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区)所作。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 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
2、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代指赞公。
3、卜邻:选择邻居。《左传昭公三年》 :“惟邻是卜。”
4、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5、未便:不便。
6、竟日:终日,整天。.
7、杉:指树。黍:指庄稼。稠:多。
8、亭午:中午。
9、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齿疾:才病。廖:病愈.
10、 裴回:同“徘徊”。虎穴:山名。
11、面势:对面。 龙泓:水名。
12、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
13、二老:指自己与赞公。
二、大致意思:
昨天与赞公一起在天水西枝村一同寻置草堂地搭建茅屋,想与赞公为邻。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
因为当时没有找到,便各自离去。他又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一条山谷,那儿风光无限,中午特别暖和,土地旱涝保收,条件不错。于是又产生了再去西枝村与赞上人一同寻找卜居地的想法。为此杜甫用诗的形式给赞上人写到自己对卜居地的基本要求和与赞上人作邻往来的美好憧憬。
“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