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杂咏·煮茶
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一、注释
香泉:清澈甘甜的泉水。
煎:煮茶。
连珠沸:泉水接连不断的冒泡,诗中指泉水沸腾。
蟹目:煮茶时水沸腾起泡沫,如蟹目。
鱼鳞:比喻水面的波纹。
疑:疑似。
饽:茶上浮沫。
沥:液体的点滴。
二、简评
这是一首关于煮茶的诗句,煮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煮着来喝。其实在中华文明鼎盛的唐宋时期,中国人喝茶就是煮着喝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专门阐述了煮茶的过程!文中说,取回甘甜的清泉,煮至火候正好,汤面现出蟹眼小泡,发出松鸣声时,茶沫已呈翠绿色。结尾处,诗人还向嗜酒者温馨提示:倘若以茶代酒,可免酩酊大醉之苦。
《茶中杂咏》是晚唐文学家皮日休途径苏州时写下的一组咏茶诗歌,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首。这组诗作对唐代茶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宛如一幅古代茶文化的巨型画卷。
第一首“茶坞”,讲茶树的生长环境。“岩罅云如”,对应《茶经》所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第二首茶人”,指种植栽培茶树,采摘制造茶叶的农民,“腰间佩轻篓”,即陆羽《茶经》所云“茶”人负以采茶的篮、笼一类工具。第三首“茶笋”,如《茶经》中言,种茶“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第四首“茶籯”,即《茶经》中所言“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两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的工具。第五首“茶舍”,即是采摘后加工茶叶的地方,也是烹煎品饮茶水的场所。第六首“茶灶”,“薪然松脂香”,同《茶经》中要求“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是一样的道理。第七首“茶焙”,则完全符合《茶经》所要求,“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第八首“茶鼎”即《茶经》中所云“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其灰承作三足铁盘,抬之”。第九首“茶瓯”,即茶碗,《茶经》中有明确说法:“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