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文化基础部!返回主站

7月22日茶诗分享丁谓《北苑焙新茶》并序

北苑焙新茶(并序)

天下产茶者将七十郡半。每岁入贡,皆以社前、火前为名,悉无其实。惟建州出茶有焙,焙有三十六,三十六中惟北苑发早而味尤佳。社前十五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贡。工甚大,造甚精,皆载于所撰《建安茶录》,仍作诗以大其事。

           北苑龙茶著, 甘鲜的是珍。

           四方惟数此, 万物更无新。

           才吐微茫绿, 初沾少许春。

           散寻萦树遍, 急采上山频。

           宿叶寒犹在, 芳芽冷未伸。

           茅茨溪口焙[2],篮笼雨中民[3]。

           长疾勾萌并[4],开齐分两均[5]。

           带烟蒸雀舌[6],和露叠龙鳞[7]。

           作贡胜诸道, 先尝只一人。

           缄封瞻阙下, 邮传渡江滨。

           特旨留丹禁, 殊恩赐近臣。

           啜为灵药助, 用与上樽亲。

           头进英华尽[8],初烹气味醇。

           细香胜却麝, 浅色过于筠[9]。

           顾渚渐投木[10],宜都愧积薪[11]。

           年年号供御, 天产壮瓯闽。

一、解释 

  [1]北苑:建州北苑,因南唐李氏北苑皇居而名。有说:闽龙启元年(933)茶焙地主张廷晖献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给闽国办御茶园,因风凰山在闽国北部,故取名“北苑”。北苑经四十年的经营,研膏茶制作逐渐完善,茶品已名扬天下。宋朝廷接管北苑后,更派重臣督造贡茶,铸龙凤圈模,把研膏茶压成饼状,即龙凤茶。从五代闽国到明朝洪武罢造,持续御贡458年,在中国御贡史上独领风骚数百年。

   [2]溪口焙:宋代北苑茶焙(外焙)之一,即今位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东溪口村。

   [3]篮笼:用竹篾编织的采茶、焙茶用器皿。此句应解读为赶制茶篮茶笼在雨中伐竹劳作的农民。

   [4]勾萌并:即引发茶芽绽开。

   [5]开齐:指茶芽发的很齐整;分两均:是讲一枪二旗似伸开的嫩茶开得很匀称。

   [6]带烟:指的是早晨茶垅的水蒸气;雀舌: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提到:“雀舌、鸟嘴、麦颗等,均以形象谓茶名”。

   [7]和露:研膏茶的制作看似调和花露;叠龙鳞:反复地在圈模上压制出有龙鳞的图像。

   [8]头进:即北苑御焙产制的头纲进贡的龙凤茶。

   [9]筠(yún):字意为竹子青皮。此句意谓茶汤颜色浅过青竹皮。

   [10]渐投木:投是临近之意,木是行将入木的意思。

   [11]宜都:指江苏宜兴,所产阳羡茶曾是唐代贡茶;

积薪:比喻后来居上。《汉书·汲黯传》:" 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宋 苏轼 《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如前所陈,实以劳旧尚多,必有积薪之诮,兄弟并进,岂无连茹之嫌。"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制》:"大破累年之留滞,用昭新政之清夷,积薪之流,半登于启事。"《花月痕》第十四回:"人材有积薪之叹,捷径多窘步之忧。"黄人 《<清文汇>序》:"夫以吾国文学之雄奇奥衍……一入今朝,则又兼收并畜,大会细入,两京、三唐 ,不免积薪之愧, 姬孔之际,於斯为盛。"清毛奇龄《题悦我轩》诗:"佳士不恒遇,垂老叹积薪。"

二、评析

  这是一首咏北苑贡茶的传世佳作,兼用叙述、描写,偶有议论,写得颇有气韵,是 “北苑茶”的赞歌。以赞茶、采茶、贡茶、品茶为基本内容,尽情描写北苑焙新茶的盛况。在诗中作者对比四方名茶,赞扬北苑茶“甘鲜”堪称珍品。叙述了北苑茶采摘对时令的严格要求,要在“才吐微茫绿”时,上山“争采”。诗人还没有忘记叙说茶农为此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巧手精制贡茶的过程。又写道北苑贡茶在经过水道送入皇宫,还要经拆封、查验。先尝为快的,也只有帝王一人。其次才作为恩宠赐予“近臣”,而近臣又不敢独享,还要带回孝敬“尊亲”。经过诗人如此渲染,可知北苑茶之名贵!它的色,胜青竹。它的香,超麝香。它的味,醇真奇妙。作为贡茶,诗人认为,建瓯北苑茶胜过天下名茶。

三、作者简介

丁 谓(966-1037):字谓之,改字公言,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饶州通判、三司使,后进户部侍郎,参加政事。天禧四年(1020)任枢密使,官终秘书监。著有《丁谓集》等。咸平初(998)任福建转运使,到建安北苑督造贡茶,首创大龙凤团茶,茶学界称“前丁后蔡”,即丁谓和蔡襄先后为茶学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建安任职期间撰写《建安茶录》(佚)。


Copyright © 2019-2023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