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文化基础部!返回主站

精品学校 精品专业

第二轮早会分享-冉宏炜-“青浦实验”教学学习分享

“青浦实验”教学学习分享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文化基础部) 冉宏炜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思政部数学组教师冉宏炜。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是一位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乡村教师和他惊艳世界的40年“青浦实验”。

2021年7月13日晚,一位77岁的中国老人登上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讲台,向全世界报告他的“青浦实验”成果,他也是继华罗庚之后时隔41年第二位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作报告的中国人,他就是顾泠沅。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顾泠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将青浦县的毕业生成绩合格率由1979年的16%上升到1986年的85%(全市68%)。

image.png

(一)惊艳世界的“青浦实验”教学方法

青浦实验”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初高中阶段广泛流传,但是在大学则应用较少。相信了解青浦实验的教学方法,也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下面把青浦实验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享给大家: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

(2)探究知识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通过逐步试探和试验,在讨论和研究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3)概括结论,纳入知识系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尝试所得,概括出一般结论,然后通过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将其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4)变式练习的尝试。对于一般结论,教师运用概念变式、背景复杂化和配置实际应用环境等手段,编制好顺序排列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方面的尝试。题的组合应有利于学生概括各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的角度更换解题的技能和方法。。

(5)回授尝试效果,组织答疑和讲解。教师搜集与评定学生尝试学习效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观察交谈、提问分析、课堂巡视、课内练习、作业考查等。

新学期伊始学院2021级四个系部的学生即将实行数学和英语的分层教学,其中B层和C层的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和英语的学习中有过不成功的经历。如果采用与他们高中甚至初中一样的教学方法,不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借鉴青浦实验成功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

(1)积累社会素材,创设有意思的问题情境。就像张新启院长在思政部调研时提到八卦、二进制、包括现在很火的抖音平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要观察社会,积累社会素材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数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多留心观察生活,并将生活与数学知识建立起联系,把学生重新“拉回”数学课堂。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的学生都是经历过单招和对口升学考试来到学校的,在高中或者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往往是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记忆公式和性质,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比如,在高等数学中讲解极限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割圆,学生发现分割的越细,所得到的答案就越近圆的周长,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

(3)梳理数学知识体系,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可以在第一堂课向同学们梳理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和即将学习的知识框架。当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架构,学习的时候自然能用到联想、类比等数学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是数,你一个数我一个数,两个数就有了大小关系,由两数相等,扩展到等式;由两数不等,扩展到不等式;如果你的数变了,我的数跟着变,就扩展到后来的函数。

(4)设置不同梯度练习题,达到“高而可攀”的程度。由于是第一次实施分层教学,老师对B、C层学生对于初等数学的掌握程度还不够了解。在课程中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在教学中逐步了解到学生的层次防止难易失度。使学生经过半学期的补充学习,对高等数学达到“高而可攀”的程度。

(5)关注学生的数学需求,不断优化课堂效果。

在我的教学中,常常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觉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却很少与学生沟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他们希望老师以哪种方式讲授课程。在像数学这种经常遇到阻力的学科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倾向,至少可以在心里层面上达到学生的部分认同。

(二)三次备课两次反思

为了阐明中国教师课堂功夫的形成过程,顾泠沅和他的团队曾通过深度访谈、视频分析方式,采集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的120位名师成长素材,建立档案,分类求其共同点,发现他们都有几番课堂“挣扎”,才有日后的炉火纯青。在第十四届国际教育大会讲台上,顾泠沅教授在回答提问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时,讲述了一位从课堂走出来、如今成为全国著名人民教育家的语文老师的故事。

这位老师的原生态经验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坚持三年,必成名师”。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各种经验、理念等,全凭自己已有的认识写好一份详细的教案。第二次备课,在广泛搜集、查阅各种经验、观点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与原来的教案作“他人与自己的比较”,据此调整或修改教案,这才拿到课堂上去上课。第三次是“课后备课”,因为备课只是设想,上课才能落到实处,而上课有时很顺利,有时有困难,遇到困难在下一班上就得改变,这就是“边教边改”的课后思考,写在上课教案的后面很有必要,这是第三次备课要做的事。由此可见,三次备课有三个不同的关注内涵和进步阶段:关注自我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同行见解的新设计阶段,以及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从第一到第二个阶段,重在“他我比较和选择组合”,这是理念求新的第一次教学反思;从第二到第三个阶段,需要进一步发挥悟性的作用,重在追问“学生是否真有收获”,这是行为跟进的第

二次教学反思。

回想自己的备课过程,往往是先看书再查资料,接着进行教案的书写,在上完课之后再进行教学反思。这样的过程少了第一次备课和第一次反思,并且太过于依赖其他参考资料,缺少了自己思考的过程以及自我与他人的比较的过程,不能发现自己的亮点与不足。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顾泠沅教授的青浦实验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年9月7日


Copyright © 2019-2022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