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文化基础部!返回主站

精品学校 精品专业

第二轮早会分享-王爽-我眼中的“思政”

我眼中的“思政”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文化基础部) 王爽

初秋日,应职校园,莘莘学子背负行囊,潜心求学,志在四方;

骄阳下,训练场上,迷彩少年步伐整齐,斗志昂扬,誓言铿锵。

军训结束,新学期大一课程即将开启。任教的一年中,逐渐感悟到,除去文化知识,我们更应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生命、对民族的信仰。作为文化基础课教师,我想大家同我一样,在每次的培训以及日常浏览的文献中,时常会看到“课程思政”四个大字,今天,借此机会,就与大家聊一聊我眼中的“思政”以及近期我所积累的“思政元素”。

初遇思政,应该是在大学的政治课堂,那时的“政治”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概念。角色换位到教师,便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课堂如何“思政”。过去的一学年,我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思政点来完美融合教学内容,尤其是准备参加高教社的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之时,“思政”对我来说,似乎成了刻意想要去做但无从下手的一件事。于是,借助假期充裕时间,翻看书籍,查阅文献,并结合所见所感,我个人对“课程思政”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潜移默化,践行升华

之前的教学中,幻想每节课都有思政元素,于是在课程准备中,生硬地找出一个自认为恰当的“思政点”,套用理论来“灌输”学生,课程结束,并未让学生思想得到升华,也并未能将一些方向性的指引带给学生,这也就丧失了课程思政的“本心”。在图书馆借阅到一本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编写的《课程思政我们这样做》,书中指出,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理应在课堂中注入精神文化与思想动能。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书中精选鲜活的实践案例生动呈现“润物细无声”的精品“德融课堂”。在(人文社科类)一册中,上外版《大学英语》课程为依托的思政设计优秀案例,阐述了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设计新理念。

课程设计者根据不同单元主题挖掘其中德育思政元素,以一种贴近学生的方式布局教学环节。课程总体教学理念为:以语言知识为载体、以语言技能训练为重点、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视角、以价值观引导为统领,将思政内容融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跨文化知识的教学之中。课程设计中采用“案例分析法”、“交际教学法”及“翻译教学法”多种新兴英语教学方法,联系当下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课程设计者在阐述其教学实际效果中指出:“相对照本宣科的讲解,该设计下开展的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大幅提升。另外,书中还特别强调,教师的思政教育,并不会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思想传达,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案例积累,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应寻找贴近学生的案例来讨论学习,如此才可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感性和具体。学生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教师所传达的观点或精神,接受案例所传递出的思政理念。下面,是我在假期所积累的部分思政元素,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灾害无情,青春有责

近日,一则莆田学院学生奔赴抗疫前线的视频刷爆网络。当前,国内外防疫形势严峻,新冠疫情时刻牵挂人心。我们不难发现,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 “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新时代青年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祖国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7月河南暴雨初期,大家只觉得这是一场寻常大雨,抖音里还在调侃自己的城市能 “划船”,街道上出现了“皮划艇”。但当新闻中出现一片片淹没的稻田,一张张无家可归的憔悴面容,一座座为泄洪而不得不全员转移的城市,我们才真正感受到灾难的无情。但在无情的灾难背后,是子弟兵的逆行奔赴,是志愿者的驰援帮扶,是抗洪一线党员干部的艰险无畏,是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的乐观坚强。

image.png

阅读课程有一篇题目为“Thank You ! Volunteer!”的文章,在完成课文内容讲解之余,可引导学生联想疫情灾情中“volunteer(志愿者)”的形象,特别介绍我校学子的志愿活动情况,向其传递出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大学生,应当了解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并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二)塞罕精神,代代传承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爱岗敬业、使命至上”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构成的“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年国庆假期,有幸欣赏到祖国大地的这幅壮美画卷。草原、森林交错,湖泊淖塘比比皆是,山坡上高低错落的白桦林,层林尽染;魅力高岭,让人流连忘返。一代代塞罕坝人“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今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考察调研更凸显了塞罕坝的示范性意义,塞罕坝的成功让我们看到:靑春扎根大地才能茁壮成长,滴水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几代塞罕坝建设者将青春扎根祖国建设,在这片贫瘠的荒漠创造出人类奇迹。身在承德,塞罕坝的景色之壮美、塞罕坝的生态、人文价值之大,塞罕坝的发展历程之艰辛,都是我们应该呈现给学生的。

阅读课程的一篇题为“Facing the Global Climate: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 ”的文章讲解中,便可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塞罕坝建设”作为思政融入点,传递塞罕精神,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求实开拓,奋斗青春。

课程思政,应该在合时宜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方向性的指引,辅以真实事件,特别是学生群体当中的真实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由此及彼,深入内心,最终达到自我践行,从而彰显教育的社会价值。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堂必须探索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师,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也将继续观察生活,积累沉淀,联系实际,钻研方法,坚持有效课程思政;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引领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升华思想,实现自我。

感谢大家来到我的早间分享,祝各位领导、同事新学期工作顺利。

 image.png


2021年9月22日

 


Copyright © 2019-2022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