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
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沈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一、解释
《荈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曲赋类作品。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传世佳作,文章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
《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实为罕见。由此也可看出《荈赋》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荈,(chuǎn),古代对茶的一种称呼。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即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写茶的产地和生态环境,山岳峰峦产名茶。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意为满山茶树,生长茂密。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写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土壤肥沃、云雾覆盖地方的茶为优品。“月惟”两句言采茶的季节及采制茶叶的辛勤劳动。求:制作、加工。
岷方:山岩低谷。这里指加工茶叶时应用清泉水。
陶简:茶具。
东隅:茶具的产地,即越州陶缶(今浙江绍兴,以产陶、瓷器著称于晋代)。
匏,(páo):酌茶的瓢。
公刘:周公的族祖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意为酌茶用的木杓子的款式取自周公的族祖公刘,意为流传久远。
晔(yè), 光明灿烂、闪光的样子。
春敷(fU):春天盛开的花朵。
“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指的是饮茶的功效。
二、译文:
峰灵毓秀的山岳,奇异特产所钟爱的地方。那茂盛生长着的茶丛,沿着山谷一直弥漫到山岗。承载着丰沃土地的滋润,享受着阳光雨露的孕育。待到初秋;结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煎茶之水,要舀取岷江之中,由上游流下的清澈活水;品茶的器具,要选择陶瓷制品,且需是出自东边浙江一带的越窑陶瓷。酌取茶汤,则要用匏瓜做成的瓢子,模仿周朝的祖先“公刘”那样“酌之用匏”。茶汤刚刚煎好时,粗糙的“沫”往下沉,轻细的“华”向上浮。靓丽得犹如积雪,灿烂得好似春花。饮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
三、作者简介
杜育(?- -311),字方叔,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县)人。永兴年间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集二卷。晋代诗人,文学家。
赋中客观地铺叙茶的生长、采摘和煮饮的情景。从这篇世界最早的茶赋可以体会那个时代的茶道生活之美。
地利:产茶的地方是高耸灵秀,珍奇物产汇聚的山岳。
天时:从天上降下甘美的雨露滋润肥腴的大地,也降落在茶树上,时节刚好是初秋农闲的时候。
人和:在农事暂时结束的时候,稍有空闲,于是邀了许多人,成群结伴去山上采茶、作茶。采茶、作茶被当作郊游踏青一样,是一种乐趣。
择水:煮茶用水要汲取岷江上游所流下的清水。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北。煮茶用水的选择也是一种情趣。
择器:选择煎茶用的陶器(茶碗等),一定要东隅所制造的。东隅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这里指的是越州窑的青瓷。
茶汤的鉴赏:茶刚煮好的时候,沫是往下沉的,而细轻的汤花则浮上来,光亮鲜明好像耀眼的积雪,华丽灿烂又如欣向荣的春花一样。
从以上可知先民农闲时,过着性灵丰富的茶道生活,杜育因之而完成这首清和典雅、脍炙人口的茶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