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叹》
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一、解释
置:驿站。
堠(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兵火:战争,战乱。
枕藉(zhěn jiè):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鹘(hú,gǔ):鸷鸟名。即隼[sǔn]。
横海:横行在海上。
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诗中指树枝青绿新鲜。
露叶:沾露的叶子。诗中指叶子鲜绿,犹如初摘。
破颜:变为笑脸;露出笑容;笑。
惊尘:车马疾驶扬起的尘土。
溅血:飞溅的鲜血。出自韩偓的《感事三十四韵》。
永元:东汉和帝年号(公元89-105年)。《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交州:交州,古地名。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
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开元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
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涪(fú):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林甫:人名,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唐朝宗室、宰相。
举觞(shāng):举杯饮酒。
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伯游:人名,唐伯游,东汉永元年人。李林甫和唐伯游,是与荔枝驰送京城有关的两个官吏,而李林甫是唐代进贡荔枝的推行者,唐伯游是东汉阻止荔枝进宫的地方官。清代阮元的《岭南荔枝词》说:“岭外传书唐伯游,风知露叶汉宫秋。如何天宝年间事:欲把涪州换广州。”
赤子:人民,百姓。
尤物:珍贵的物品,诗中指荔枝。
疮痏(chuāngwěi):祸害。
登:谷物成熟,粮食丰收。
上瑞:最大的吉兆。
武夷:山名,位于福建西北部,古今盛产名茶之地。
粟粒:指谷物的颗粒。诗中指武夷茶的上品,鲜嫩的茶芽。
斗品:指斗茶、斗茗、茗战。
官茶:由官府生产经销或向官府纳税后销售的茶,诗中指御用贡茶。
致养口体:这里指满足口和腹的欲望。致养,原意是得到养育。
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
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二、译文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和土堡,运送荔枝的马匹,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行进,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百姓交杂重叠,当经常看到时,百姓们都知道了,这是运送荔枝龙眼的官车经过。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下一般新鲜。宫中的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四处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可又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长出这样的美味尤物,演变成了人民的重大祸害。只愿年年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鲜嫩的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这牡丹花!
三、简评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荔枝叹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古时进贡荔枝事。历史上把荔枝作为贡品,最著名的是汉和帝永元年间及唐玄宗天宝年间。“十里”四句,写汉和帝时,朝廷令交州进献荔枝,在短途内置驿站以便飞快地运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计其数。“飞车”四句,写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来,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朝廷为了博杨贵妃开口一笑,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转入议论感慨。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诛伐李林甫之类,媚上取宠,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感叹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样敢于直谏的名臣。于是,他想到,宁愿上天不要生出这类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负担,只要风调雨顺,人们能吃饱穿暖就行了。
“君不见”起八句是第三段,写近时事。由古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奸臣;由古时戕(qiāng)害百姓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
《荔枝叹》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宋代黄彻,清代纪晓岚、方东树等均对这首《荔枝叹》大加赞誉。
苏轼荔枝叹与其说是一首讽谕诗,不若视为一篇痛斥奸佞争新买宠的政论文,令佞臣们如坐针毡,不寒而慄。一怒之下,将东坡再贬至海南儋州,此处已是中国的“天涯海角”之地,他们是必欲置东坡于死地而后快。东坡后虽迂赦北还,终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病逝归途,我国千年不遇的大文豪,就这样悲痛的与世长辞。